咱们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捋清楚。10 月 13 日,英国《卫报》捅出个大新闻:前首相约翰逊卸任后配资交易软件,从军火商股东哈伯恩那拿了 100 万英镑,这笔钱直接打给了他名下的公司,连选举委员会的政治资金记录都没上。
这哈伯恩可不是普通人,他是英国防务公司凯奈蒂克的最大股东,手里攥着 13% 的股份,这家公司正忙着给乌克兰供无人机、排雷机器人,今年还拿到了英国国防部的单子,要用 3D 打印帮乌军造装备。更巧的是,约翰逊当首相时,2022 年 3 月俄乌在伊斯坦布尔快谈成停火了,他专程跑去劝乌克兰 “接着打”,转头年底就收到了这笔钱;2023 年 9 月,哈伯恩还以 “办公室顾问” 的身份跟着他去乌克兰,俩人一起参加军事技术闭门会议。老话说 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”,可这拿着权力帮军火商 “拉生意”,转头拿百万好处费,算哪门子为民做主?这钱是 “感谢费” 还是 “交易金”?那些在前线流血的士兵,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 “生意筹码” 吗?
先说这 “百万英镑的猫腻”,简直是把 “暗箱操作” 写在了脸上。按英国规矩,政治捐款得进选举委员会的账,可约翰逊这笔钱直接进了私人公司,明摆着是 “避开监管”。有个熟悉英国政坛的朋友跟我吐槽:“这就像公司经理帮供应商抢了大单,供应商不走公账给回扣,直接打他私人卡上,当别人是傻子吗?”
展开剩余68%更讽刺的是凯奈蒂克的生意轨迹:约翰逊劝战后,这家公司对乌军售翻了三倍;他卸任拿了钱,英国国防部立马给了 3D 打印的新合同。这时间线卡得比电视剧还准,有网友开玩笑:“要是写悬疑剧,这线索都不用藏,观众一眼就能看出猫腻。” 以前总说 “拿人手短”,可约翰逊这是 “掌权时递刀,卸任后收钱”,吃相也太难看了。
再看这 “劝战与收钱的巧合”,简直巧合得像剧本。2022 年 3 月那次谈判,俄乌都快达成共识了,约翰逊突然飞基辅,拍着胸脯说 “英国会挺你们到底”,硬生生把和谈搅黄了。当时大家还以为他是 “和平卫士”,现在才知道,他背后站着军火商金主。
我认识个乌克兰留学生,他老家在敖德萨,哥哥在前线当兵,去年冬天跟我说:“要是当时停火了,我哥就能回家过年了。” 可约翰逊一句话,多少家庭的团圆成了泡影,他自己却拿着军火商的钱逍遥快活。这就像药店老板劝病人 “这药得长期吃”,转头发现他早拿了药厂的巨额回扣,哪管病人吃不吃得起、需不需要。
最让人窝火的是 “舆论的无力感”,英国政坛早把这套路玩熟了。反对党工党喊着 “要调查”,可谁都知道,最后大概率是 “查无实据”;民众在网上骂翻天,# 约翰逊滚出政坛# 刷上热搜,可人家该拿的钱一分没少。有英国网友说:“我们纳税人的钱养着政客,政客转头帮军火商赚我们的钱,这闭环玩得真溜。”
这事儿让我想起美国的军工复合体,中情局前分析师拉里・约翰逊都戳破了:“国会拨款给乌军购,钱进了军火商口袋,军火商再捐钱给政客,就是自己吃自己的冰激凌甜筒。” 现在看来,英国政坛也差不多,约翰逊不过是把这 “生意经” 念得更直白罢了。
其实约翰逊的小算盘早被戳破了。他当首相时力推对乌军援,帮凯奈蒂克打开销路;卸任后拿百万 “顾问费”,本质上就是 “权力变现”。那些说 “只是捐助” 的辩解,就像小偷被抓了说 “只是借东西没还”,骗得了谁?
有人说 “政坛都这样”,可 “都这样” 不代表 “对这样”。权力是老百姓给的,是用来护家卫国、改善民生的,不是用来帮军火商赚钱的。就像老师拿着家长给的信任,却帮补习班招生拿提成,再怎么辩解,也洗不掉 “辜负信任” 四个字。
说到底,这事儿最寒心的是普通人。乌克兰士兵在前线扛枪,是为了回家;英国民众交税,是为了更好的福利,可这些都成了政客和军火商的 “摇钱树”。老祖宗讲 “政者,正也”,可约翰逊这操作,哪里有半点 “正” 气?
希望这次调查别再 “隔靴搔痒”,真能给公众一个说法。不然再折腾下去配资交易软件,老百姓对政坛的信任就彻底没了。你说,要是权力都成了逐利的工具,咱们还能信谁?
发布于:安徽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